今年入冬以來,北方部分地區出現采暖天然氣供應不足,LNG(液化天然氣)價格翻番式暴漲現象,“煤改電”的呼聲再次高漲。從現實情況看,各地應因地制宜實施清潔取暖,特別是在缺氣地區實施“煤改電”取暖,應該得到足夠重視。
從中長期來看,“煤改電”意義重大。
一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。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散燒煤比重過高,是造成嚴重大氣污染頻發的重要原因。據統計,1噸散煤燃燒排放相當5~10噸電廠燃煤排放污染物。尤其是北方部分地區冬季大量消費散煤取暖,加上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和氣象條件不利等因素,更容易造成持續的重度霧霾現象。通過“煤改電”和加強電廠環保改造,既可以大幅減少人口密集地區的環境污染物排放量,又可以優化配置全國環境資源承載力,還可以減少能源消費的污染物排放總量。
二是溫室氣體減排的需要。煤炭消費是我國目前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。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,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議題。2009年,我國確定了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%~45%的目標。2014年,我國承諾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并將努力實現盡早達峰。我國明確碳排放達峰時間表,既能履行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決議,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,也能體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。
三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。我國能源消費中,超過60%的石油和三分之一的天然氣來自進口。我國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如果不轉變能源消費方式,未來油氣對外依存度將持續走高。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,實施“煤改電”,是中長期能源戰略轉型的必然選擇。
我認為,應該按照“企業為主、政府推動、居民可承受”的原則,加快推進“煤改電”。
一是合理配置財政補貼。從京津冀等地區典型工程來看,單位供暖面積“煤改電”項目獲得的財政補貼遠低于煤改其他項目。高品質的生活必然需要較高的成本支出。電供暖成本普遍高于燃煤供暖,要保障電供暖企業合理贏利水平,且用戶可以承受,必須給予合理的財政補貼。
二是拓展商業模式。大多數電采暖仍采用傳統的商業模式,在業務范圍、業務水平、經營模式、融資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局限,創新能力有待提升,可以在經濟發達地區推廣PPP等新型商業模式,努力改善供暖等涉及民生的投資環境。
三是加強建筑節能改造。北方地區現有建筑節能水平普遍較低,大部分建筑未實施節能改造,導致取暖過程中熱量損耗較大。應結合棚戶區改造、市容管理等工作,加強現有建筑節能改造。
四是加快完善電力交易體制機制,例如創造條件擴大風電供暖項目直接電量交易規模,發揮富余風電低價優勢,試點高效煤電機組邊際發電量供暖等。
五是轉變采暖消費理念。受長期以來的觀念、習慣等因素影響,相當數量的取暖用戶仍依賴傳統、落后的供暖方式滿足取暖需求,對清潔供暖方式接受度較低。應結合典型案例,擴大宣傳“煤改電”的綜合效益和邊際使用等優點。
六是統籌規劃地方“煤改電”,特別是與煤炭、燃氣等供暖的統籌規劃和銜接,努力提高供熱系統全壽命周期的效率和效益,避免熱源品種間的低效競爭。(國網能源研究院研發中心主任工程師 賈德香)
轉載,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。